DIC光学测量技术在滑坡防治格构锚固优化模型试验中的应用

发布日期:2025-10-14

一、项目背景

滑坡具有高滑移速度和长滑移距离的特点,滑坡灾害在高陡边坡、隧道进出口、公路边坡等区域频发,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,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,如泥石流、交通中断等。为有效防治滑坡灾害,格构锚固体系因其良好的支护效果和适应性,被广泛应用于边坡治理工程中。

然而,传统的格构锚固体系设计多依赖经验公式和有限元模拟,缺乏对实际变形规律的系统认识。因此,开展模型试验研究,并结合先进的光学全场测量技术,获取变形场与应变场数据,对优化格构锚固体系设计具有重要意义。

新拓三维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,基于数字图像相关(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, DIC)技术,对滑坡防治格构锚固模型进行三维全场变形监测,模拟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滑坡的形成机理、演化过程和破坏模式,揭示地质体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和变形规律,丰富和完善地质学、岩土力学等相关学科理论,为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。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用于滑坡防治格构锚固模型变形监测

二、滑坡灾害发生及后果

持续强降雨,会导致黄土的含水量超过其抗剪强度,发生瞬态滑移。滑坡具有高滑移速度和长滑移距离的特点,往往对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威胁,导致房屋损毁、道路中断、农田破坏等。

传统治理手段存在设计依赖经验、施工质量控制难、效果不明确等问题,亟需通过科学试验手段优化支护措施。

三、滑坡模型试验测试目标

  • 本试验旨在模拟滑坡灾害发生过程;
  • DIC光学测量技术评估格构锚固体系在滑坡防治中的变形响应;
  • DIC软件获取边坡表面位移场与应变场分布;
  • DIC技术分析锚固体系的应力分布与变形协调能力;
  • DIC技术为格构锚固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变形数据支持。

四、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方案

数字图像相关技术(DIC)是一种基于图像匹配的非接触式全场变形测量方法,具有以下优势:

全场高分辨率监测:可获取任意位置的位移与应变;

非接触式:避免人为扰动;

动态实时性:适用于加载、滑坡全过程;

三维重建能力:可构建变形云图、应变云图;

数据丰富:可输出位移矢量、应变分量、主应变等。

五、DIC测量设备选型

工业相机:像素1200W,镜头12mm;

测试幅面:3.5*2.5米

测量原理:

通过在模型表面布置随机散斑图案,在变形前后采集图像,利用DIC算法计算图像匹配位移,进而得到变形场与应变场。

模型对象为滑坡,因视场较大且两边有框架会遮挡补光,故采用毛笔点制散斑,斑点尺寸与分布密度优化设计,在中间的混凝土结构锚上贴几个标记点,确保纹理特征可被DIC测量系统识别。

混凝土结构锚粘贴标记点-便于DIC测量系统识别

六、测试过程

1. 模型制备

材料:泥沙混合材料,地质层实验模型地表;

比例:按1:15缩放;

尺寸:模型尺寸为1.5米*4米;

观测区域:1.5米*3米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用于滑坡防治格构锚固模型变形监测

2. 仪器布置


  • 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组装调试,标定。将镜头焦距调整到前后的中间位置。确保前后区域有足够景深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。
  • 加载过程:通过后端的液压装置前推,模拟灾害时边坡受力。
  • 调整DIC设备拍摄帧率,开始实验。(下图为破坏后模型)

滑坡防治格构锚固模型表面制作黑白相间散斑图案

七、测试结果与位移场、应变场数据

1. 位移场云图

滑坡面前推位移图:

坡顶区域:最大位移量344.419mm

坡脚区域:最小位移143.101mm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位移场与应变场

边坡面上浮位移图:

坡顶区域:最大上浮位移量176.654mm

坡脚区域:底部最小位移量2.231mm。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位移场与应变场

边坡表面底部及顶部关键位置,前推及上浮位移曲线: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位移场与应变场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位移场与应变场



护坡结构锚关键位置位移曲线: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位移曲线


边坡裂纹产生位置: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裂纹产生位置与演化


边坡最终破坏形态:

新拓三维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滑坡模型裂纹产生位置与演化


八、模型试验价值

本试验采用新拓三维XTDIC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,实现了边坡变形的三维全场监测,在现场模型前后景深比较大的情况,测试数据结果完好,根据DIC测量数据可清晰观测边坡破坏的全过程及护坡结构锚的移动情况,为实验提供有效、多样的数据支持。

科学性强:分析格构锚固体系的承载机理及破坏形式、应力传递规律、反力模式及协同工作机理;

工程实用:为格构锚固体系设计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;

方法创新:DIC技术在边坡模型试验中的成功应用,可推广至其他岩土工程领域;

决策支持:为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数据支撑。